骑着自行车趁着夜幕出发
8月2日零时许,郑东新区龙湖周边一片宁静,路上只有不时往来的工程车。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副主任、国际级马拉松丈量员闫俊涛刚下火车,便赶来投入工作。完成一次半程马拉松赛道测量,实际操作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大概在3个小时,但考虑到交通压力、气温等因素,马拉松赛道的丈量一般都选在夜晚,闫俊涛的工作经常是趁着夜幕出发。
闫俊涛丈量赛道所要用到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一辆自行车,以及一个安装在车前轮轴承部位的琼斯计数器,这台小小的仪器由英国人琼斯发明,是目前国际唯一通用的测量工具,从国外采购,价值不菲,另外还需要钢卷尺、拉力器、温度计、计算器、油漆、胶带等辅助工具。
具体到测量,分为测前校准、具体测量、测后校准三个步骤。首先,闫俊涛和助手们在路面上尺量出300米距离。拉尺子的时候也有标准,要在20摄氏度的温度下,用50N的拉力去拉尺子,才是正常距离。否则,温度每加1摄氏度理论上要加个0.00016的系数。量定300米的距离后,骑着带测量器的单车来回4趟,根据计数器显示的数据取平均值,得出一个换算系数,以此为参照去丈量计算整个比赛路程,得出精准的赛道长度。
赛道误差每公里要小于1米
简单讲解了丈量的基本原则后,闫俊涛开始了工作。跟随着一辆开道警车,他骑上自行车缓缓前行,保持低速和匀速非常关键,因为骑快了琼斯计数器容易损坏。
每隔1公里整的位置,闫俊涛都会停下,依据琼斯计数器显示的数据,对相应点位进行数据核对,寻找路灯杆等标志物,并让助手用黄色油漆在路面上进行标记,用文字记录位置描述。
这种“原始”的测量方法,可以最真实地模拟出运动员实际跑进的路线,但丈量员要遵循最短距离测量原则,不能完全以人跑步的路径为参照,而是要走直线和切线,如何在弯道、路口规划出一条“最短路线”,很考验丈量员的骑行水平和经验。按照国际田联的规定,马拉松赛道的误差范围有严格要求——误差不能超过全程的千分之一,也就是每公里要小于1米。
如今跑马,很多跑友随身戴着有记录里程的软件或者有GPS的手表,跑完一看,绝大多数人都“跑多了”。半马的距离一般在21.6公里左右,全马要达到42.6公里,这样的体验,跑过马拉松的都知道。“在比赛中,因为人多、拥挤,你根本没法跑距离最短的切线,可能就是要绕个直角弯。还有,一般的补给站也在赛道边上,你从赛道中跑出去喝水、上厕所,这些距离都算进去,肯定会多跑的。”闫俊涛说。
凌晨2时许,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骑行,闫俊涛精确地量出一条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道,随后他再次回到300米直道上进行校表,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以便让测量更加精确。闫俊涛表示,他参与过近些年河南省内马拉松赛事的赛道丈量工作,每次来都能感受到河南和郑州的变化。郑州龙湖半程马拉松是郑州市首场奔跑于市区的城市马拉松,也是奔跑在世界级金融岛上的国际级马拉松,这场马拉松对展现龙湖金融岛的国际形象非常有帮助。
马拉松越来越多丈量员屈指可数
近两年,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的态势,今年4月15日,有媒体统计,全国各地有40场左右包括马拉松的路跑赛事同时登场,超过26万人在同一天开跑,这一天也被称为路跑的“春运日”。与数以百万计的跑友相比,马拉松丈量员的职业可以说是相当小众。国际丈量员分为A、B、C三级,国内具有资质的总共只有十几名,像闫俊涛这样具备国际B级资质的,全国只有5名。
要想成为丈量员需要选拔、培训和考核,“首先要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然后参加国际田联丈量员的培训,最后还要经过理论和实操的考核”。闫俊涛说,国内外大部分的丈量员都是兼职,他们都是有本职工作的体育从业者。有比赛需要丈量的话,他们会根据需要接受中国田径协会的委派。“中国田径协会对丈量员的要求非常规范和严格,目前具备丈量员资格的都是田径国家级裁判员,经验丰富。”闫俊涛本身就是田径国家运动健将、国家级裁判。
8月2日,忙碌到半夜的闫俊涛经过简单的休息之后,上午就启程赶往广州,当地一项马拉松赛事在等待着他的丈量。每年从春季开始,丈量员的日子多半是东奔西跑,为一项项赛事服务。闫俊涛从事马拉松赛道丈量工作近5年的时间,经他丈量过的马拉松赛道遍布全国各地。也正是因为只有丈量员的存在,马拉松才有一个个真实有效的记录,这项运动才能更加标准地在全世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