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人生信心的重要途径,在就业创业中,残疾人群体自信地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南京市建邺区残疾人联合会开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模式,多路径优化残疾人就业管理,精准帮扶辖区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残疾人,不断突破特定残疾人群体就业“瓶颈”。
“量体裁衣”定向输送“订单式”培训靶向发力
建邺区共有六千多名残疾人,其中,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人士占总数的近三分一,是残疾人就业中的重点安置人群。“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残疾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全部或部分受限,他们自身融入社会的能力非常薄弱,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也比较低,但他们非常渴望就业,融入社会更迫切。”建邺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提升精神、智力障碍残疾人就业率,建邺区残联优化分类管理,助推精准就业,根据辅助对象的劳动水平、认知情况、岗位需求,建立就业画像,通过定向培训、定向输送的方式,形成区域辅助性就业新模式。
2020年,建邺区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残疾人就业方面存在的困境,不断丰富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和形式,开展残疾人视频编辑、电商培训、花艺师、茶艺师、盲人保健按摩等培训,丰富的行业门类与专业性的技能辅导为各类残疾人高效就业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物品运送、整理等简单、重复的劳动形式贴合智力障碍残疾人就业需求。多年来,建邺区残联和建邺区特师附小坚持在智力障碍学生中开展特奥运动和羽毛球、轮滑、空竹等特色运动项目,提供多形式的社会适应性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将在大型卖场、超市、快餐店等从事物品运送、整理等工作,这也成为了爱心企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渠道。
托养中心“梦工厂”可持续运营生态“注活水”
在残疾人就业体系建设中,残疾人托养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引进形式丰富的就业项目、建立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满足残疾人和企业的长期需求?建邺区益智多托养服务中心为精智障碍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助残托残,庇护就业。在益智多“筑梦工厂”,植物精油手工皂和多型蜡烛制造“核心工厂”异常忙碌。配料称重、制作入模、凝固包装……生产流水线上,残疾人职工们各司其职,熟练地完成制作工序。44名精智障碍残疾人在这里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劳动能力较好的残疾人月工资能达到1500元左右。“36名精智障碍残疾人周一早上来,周五晚上回家,实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我们想通过住宿式托养帮助他们在忙碌而温馨的氛围中持续康复。”托养中心创始人郑跃琴介绍,机构多个特色就业项目的产品销量都比较好,订单量也不断提升,现在,中心的年销售额在一百万左右,这既是对“梦工厂”经营模式的检验,也是对精智障碍残疾人社会价值的认可。
爱心企业扶持,托养中心“自我造血”,产品供不应求,益智多托养服务中心从2007年就开始探索,从对接企业、建立“梦工厂”、再到形成规模化项目,为精智残疾人开辟了一条特色的就业发展之路。
激发精障人士创造力“原生艺术”蕴藏生命热情
原生艺术工作室是建邺区精神残疾人服务的一个特色文创项目,也是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助残品牌,其延伸出的康复、就业、托养、文创一体融合的助残模式,释放了强大的生命力。“‘原生艺术’是法国大艺术家让·杜布菲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式提出的艺术概念。”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创始人郭海平介绍,这种艺术形态的产生通常与作者独特的思维反应方式有关,而精神障碍人士就是原生艺术的创作主力。
由于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障碍人士借助画笔,透过线条、色彩、构图,纯粹而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认知。在建邺区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30多位精智障残疾人“艺术家”在这里自由创作,一件件震撼心灵的原生艺术作品成功地进入艺术品市场,在国内外找到了精神世界的“伯乐”,精智障碍残疾人凭借自己的作品收获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财富。
“我们会和这些‘艺术家’的监护人签订协议,通过开设展览、参加博览会、建立线上商店等推介方式,帮助他们拓宽作品销售渠道。我们期望在南京创办全国第一家原生艺术画廊,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欣赏并购买精障人士创作的原生艺术作品。”工作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工作室已经累计帮助三十位“艺术家”销售了近350件优秀作品,收入达60余万元,他们的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发掘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潜能,迸发生命热情和创造力。原生艺术帮助精智障碍残疾人找到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参与互动、融入社会,回归温暖的家庭和社区。
“相对于视力、听力、肢体残疾的残疾人而言,精智障碍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阻力更大,这就需要我们把阻力转化为精准帮扶的动力。”建邺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认为,畅通精智障碍残疾人就业道路,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力量携手共行。建邺区将进一步推广“筑梦工厂”就业服务经验、挖掘更多的“原生力量”、打造多元的展示平台,让精智障碍残疾人在辅助性就业甚至社会性就业中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