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将率先形成三大创新功能——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已经成为申城上下共识。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各区县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将如何定位,又会有哪些举措?近日,市科委与解放日报共同推出“区县一把手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栏目。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率先接受了专访。
浦东将率先形成“三大功能”
记者:有人认为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上海要有“第五个中心”。您认为,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建设是怎样的关系,浦东又将如何定位?
沈晓明:我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第五个中心”,而是应该融入到“四个中心”建设中,成为“四个中心”的有力支撑。从发展需要来看,不管是经济中心,还是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只有彼此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在这个过程中,浦东要有所作为,在先行先试上发挥作用,努力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形成以下三个创新功能:
一是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全球的企业、机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浦东集聚,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二是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创新成果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效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功能,率先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
记者: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企业这一主体,您认为浦东应该重点集聚哪些企业?
沈晓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集聚一批真正高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主体,他们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细胞,这样的细胞多了,上海自然而然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了。
我认为,浦东应该重点集聚五种创新企业——
第一,在国际细分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有影响力的。比如,维亚生物是一家做蛋白药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客户都是全世界一流的做蛋白药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就是我们要的。
第二,业务全球布局的。比如,GSK(葛兰素史克)在全球有三大研发中心,在浦东的是做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出来的药在全球各地申请新药,这样的研发中心就有全球影响力。
第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比如,上海光源的技术水准就是国际水平的,是全球最好的几家之一,我们要全力支持上海光源中心二期工程。
第四,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比如,中微半导体是专门研发集成电路装备中的刻蚀机的,他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最先进水平,产品进入了台积电等国际主流厂商。
第五,有国际顶尖的团队。有的创业企业还谈不上国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主体,但他的创业团队是国际水平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有美国科学院院士,有世界500强企业的离任全球技术高管,这样的企业潜力无穷,我们要大力支持。
两个策略应对新常态
记者:新常态下,浦东如何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落户?
沈晓明:经济新常态在各省市有不同表现,对上海以及浦东来讲,商务成本、生活成本持续走高,已成为新常态。而这种情况与创新创业关系密切。
过去几年,各级政府设法降低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但收效甚微。这说明,这类成本的走高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政府对此恐怕难有大作为。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浦东可以有两个策略。
一是通过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浦东的创新创业成本确实比外省市高,但只要成功率高,仍会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以外资企业为例,世界500强企业中,落户浦东的有308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浦东的营商环境好,营商成功率高。去年德勤公司的调查显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的平均成功率是1/3,而在浦东的成功率是2/3。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从许多归国创业者口中得知,虽然浦东的办公室、公寓租金相对要贵,但他们还是选择在浦东创业,因为成功率高。
二是通过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千方百计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一项调研表明,张江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人才最集聚的地方。我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最近连续几年,张江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拿到的经费占全国1/3;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张江为何有这样的集聚效应?源于10年前,市科委与浦东新区政府合作,在张江陆续布设了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在新药研发中必须经过的6个环节提供服务。理论上讲,一个人只要有创制新药的点子,背个书包就能来张江创业。他不必花上千万元买设备和试剂、租实验室、建动物房、雇技术员,而只要打电话预约,就能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使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浦东在生物医药产业上能做到这一点,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领域也应做到。
此外,我们还要探索利用自贸区制度优势,鼓励企业将研发环节或分支机构设在自贸区,实施海关特殊监管,享受研发设备保税优惠政策。药明康德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药明康德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人才、交通、公共服务资源更丰富的张江,而选在外高桥保税区实际运作呢?看中的就是保税区“境内关外”的政策,所有进口的设备都不用交税,设备投入就省了1/3的钱,还有大量昂贵的试剂也不用交税,差不多又省了1/3的钱,研发成本大幅下降。现在这家企业又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样品快速通关的政策,大大提高了服务响应速度,承接了更多的海外服务订单。
扭转政府科技投入“倒置”
记者:除了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您觉得政府在体制机制上还应有什么突破?
沈晓明:这次市委全会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科技投入不少,但收效为何不大?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科技投入与其他投入不同,不是每笔经费投下去都有效果,也未必马上有效果。科技发展有其固有规律。二是现行科技体制有改进空间,在科技投入上要改革。
目前的政府科技投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科学研究投入,即分钱、分项目。在市级层面,除了市科委,其他许多委办局也有科研经费投入,很多项目各委办局重复投。一些科研人员“一女多嫁”,即拿一份标书多头申请经费,拿到几份钱,却只干一份活,最后做一份课题报告,一式几份,顺利通过这些课题的验收。对此,我认为至少要让一个部门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科研立项,并建立后台数据库,对所有项目进行汇总。这项改革,浦东可以先行先试。
另一种形式是科技产业投资。目前,国资体系中的科技投资企业只投能赚钱的项目,如IPO前的项目,这样才能通过国资考核。但其实,政府应投资早期创业项目,即进行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因为这个阶段,市场往往失灵,更需要政府介入。而我们现在倒过来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缺位;在市场活跃的地方,政府抢位,和市场抢项目。
为扭转这个局面,浦东新区将加大天使和风险投资的力度,还将于近期出台政策,为风投企业买“保险”,以此吸引全球一流的风投企业落户浦东,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关键要在研究深层次问题、解决深层次需求上下功夫。要加快孵化器建设。首先,国资孵化器要与投资功能衔接,国外的孵化器都是带投资功能的,我们的孵化器目前没有很好地与资本市场衔接,没有赋予孵化器投资功能,这是浪费资源,也是不完全的孵化器。其次,要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各类孵化器。第三,要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际一流的孵化器管理企业。我们孵化器管理的水平和国际上最好的孵化器相比差距还很大,他们在孵化器的管理上,特别是孵化和投资功能的联动上,有独到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闭关自守,要把国际大牌的孵化器请到浦东来。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浦东只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世界水平,浦东才有可能吸引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的创新主体。
今年浦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一个大动作,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局,统筹专利、商标、版权的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明年将正式运作。接下来浦东还将积极争取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业务中心、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落户。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德国、芬兰的科技园里,科技企业只占1/3强,剩下的都是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管理咨询、专利代理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企业,他们是整个科技产业链条的润滑剂。
在美国的研究型医院里,专门搞专利代理的专职人员人数相当于医生的1/3,每年专利转移出去的钱比医生看病赚来的钱还多。我们现在专利中介的水平还不够,一定是要科学上非常懂行,能识货,市场上非常有经验,能推销,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要去找世界上最好、最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企业、专利代理企业,把他们请到浦东来,带动浦东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要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
服务人才最关键的是降低创新创业的风险和成本,让人才在浦东收获比其他地方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