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处于改革开放37年以来最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明显不同于以往。一是旧有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以恶化环境为代价促出口保增长已达舆论、生态及资源的制约极限。二是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支撑和服务业成长为特点的新的发展方式尚未有效形成。三是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剩下的“硬骨头”“绊脚石”因经济增速的下降而浮出水面,成为当下必须克服解决的阻碍和难题。如生态恶化问题、法治不彰问题、行政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发展问题、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共生纠缠难解的问题,等等。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艰难曲折、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大幅下滑,对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中国经济冲击巨大,影响深远。与此同时,国内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凸显。投资、工业下行势头仍在延续,传统动能持续减弱。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丝毫不能低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走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对此严峻复杂局面的研判,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势态来看,主要矛盾是旧体制与新动能之间的矛盾。传统动能是与旧体制相适应的,而经济新常态所需要的新动能是要挣脱旧体制束缚的,是要求有新体制与其相配套的。这就是中央政府一再强调改革的极端重要性,甚至要求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刮骨疗毒之勇气来实施改革的原因之所在。
解决新动能与旧有体制之间的矛盾,其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要紧紧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市场经济是创新经济,其前进发展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而实施创造性破坏者则是各类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性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取向。市场能够设计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造,但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培养的过程来看,市场自我生发力量之薄弱凸显政府主动改革、为市场主体的成长提供空间和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可谓知易行难。所谓知易,是指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市场生态,这一点理论上不言自明。所谓行难,是指在市场主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而这种阻力恰恰多来自于需要发挥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创设体制机制之监管实施作用的政府之手。政府这只手实际上承担了太多的职能和责任,亟需加以理清。
在应对经济下滑态势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投资于能够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激发其活力所需的硬件设施上,这是以往所鲜见的。比如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诸多措施皆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紧密相关。另一方面,通过破除垄断、强化法治等手段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大政府自我革命力度,割断束缚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种种羁绊,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可以预计的是,就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前者进展会比较顺利,而后一方面会比较艰难。“最后一公里”更是需要制度和文化来贯通的,绝非短期能见大成效。
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建设仍在路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近忧”皆为过去长时期之“无远虑”而致,但愿未来不再有今日之叹。古人云: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我们要紧紧抓住简政放权这一突破口,破除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断优化市场生态,激发市场活力,为传统动能向新动能转化创造条件,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