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职院:市场为风向标 做企业人才库
10月14日~17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创作的80件(套)作品惊艳亮相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亚历桑德罗·罗素馆。人们在场馆外排着长队等候参观、预约观展。
一个受世人瞩目的世界性博览会,为何能垂青一所普通职业院校师生的作品?记者带着这个疑问,来到这所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的玩具出口占全国的70%份额,但一直没有“科班”来培养人才。1997年,广州番禺职院开全国风气之先,开办起玩具专业;番禺珠宝产业发展潜力大,素有“珠宝谷”的美誉,学校顺势成立了珠宝学院,按照珠宝行业设计、制作工艺、鉴定、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来设置专业;2006年,学校在全国首家开设皮具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的作品已有多项获得了国家级大奖;2010年,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增开了连锁经营专业。
紧跟市场的脚步,让学生学以致用,一直是广州番禺职院不断超越的法宝。
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就应该紧跟市场”,广州番禺职院财经学院院长张莲苓教授告诉记者,每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从校企合作平台上整合的信息,学院还会组织系统的调研。“首先学院组团到精心选择的28家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技能有所变化的地方;随后是邀请企业的人事专家、一线的工作人员、老板、经理等人士召开行业专家会议,深入探讨归纳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哪些岗位工作,这些岗位需要具备怎么样的职业能力”。
到了这一步,学院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就通过召开课程专家会议,实现“从岗位到课程的转换”,将职业能力分解到课程之中,针对学生以后就业面向的岗位,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议题,企业在不断地探索自身的转型。张莲苓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已经发现会计人才培养方向要有所转变了。“将来在培养账目处理的技能相对应要减少,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要增加”。
通过调研以及与企业紧密的接触,他们了解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账目处理已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自动化处理,现在不少的中小企业已经使用这些软件代替原来的会计人员。如此一来,单纯的从事账目处理的会计人员肯定会大量地减少,而另一方面,为企业做资金的预算、筹集、管理、分配这些财务管理领域,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企业将更需要精通这些领域的人才。所以,接下来他们会着重强化对高职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各地银行普遍要求更高学历的情况下,本地银行大量招收财经学院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中国银行番禺支行的750多名员工8%来自该专业,该行行长许建华称赞说:“广州番禺职院的学生们技能强,上手快,非常好用。”
教师要做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落实调整后的人才培养计划,首要是老师的教学储备知识、教学方式能够跟上要求。广州番禺职院党委书记孟源北教授在学校不同场合的大会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培养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校长张连绪教授告诉记者,对于学校的老师,学校有着师资队伍发展提升工程,包括加大校企合作培养师资,强化“双师”素质的力度;加大教师培训、进修、深造力度;加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校园内,一条500米长的“大街”上,“商铺”林立,小食店、烤肉档、礼品店、软件公司应有尽有,大大小小近200家。这是今年10月底,广州番禺职院“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开市现场。该模拟市场是在学校创办一个仿真的市场,让学生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完成模拟企业的人员组合、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摊位招投标和采购进货等全过程的实训。
管理学院“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组的一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学生的培养,“工商模拟市场实训”项目近来着手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在理论教学方面,将通过“微课”的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此,他们课程小组每周四下午都会进行教研培训。“教学改革是对学生的提升,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学校为我们教师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人才培养的方案调整,意味着老师的教学要求也需要调整、提升,老师仅凭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可能尚觉吃力,为此,广州番禺职院部分专业还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 ,取众人之长共同进步。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渠川钰教授就十分注重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经常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专业最新动态,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如定期听青年教师的课,课后与他们进行深度交流,指出不足之处;将自己讲课的技巧、管理学生的技巧传授给他们,使他们的授课水平迅速提高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得玩具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渠川钰告诉记者,在国家精品课程“玩具机构分析与应用”建设中,她组成了包括4位青年教师在内的建设团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在最近申报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带领5名青年教师一起参与建设。目前,玩具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走在了全校的前列,共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网络课程8门,几乎涵盖了玩具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
因为注重对教师的提升,几年来,学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核心品牌: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师以学校为第一署名出版的著作290部,其中“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1部。
学生是有市场意识的“准员工”
“我们上课,是专业老师跟我们讲完概念,我们就着手做产品,师傅就在一旁指导我们如何把纸上的创意做出实物来。”刚从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的崔世谋告诉记者。
“我们培养人才采用‘学校课堂’‘企业车间’‘行业市场’三方融通,‘作品’‘产品’‘商品’三品递进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番禺职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来源教授这样阐述他们的育人方式。
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室,有一个专用名词“教学工作坊”,一边是教学用的课桌、投影仪,另一边摆设的好似企业车间里的缝纫机。
艺术设计学院采用“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生产制作”三位一体的作坊课堂 ,推行“工作制”教学组织方式,克服传统“课时制”教学组织方式能力训练不系统、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融合。
学生不仅是学生,还是“准员工”,不仅在课堂的学习中产生了设计的构想,还会亲自到材料市场采购原材料,按照构想,通过对原材料的裁剪、配色等一系列的工序,把学习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作品”到“产品”的转换,需要企业的深度介入。学生把课堂作品以样品的形式带到车间、带到生产线,让企业物色、挑选,企业看重了哪个样品,就会跟样品的主人交流,买下样品的设计,使之成为产品。除外,学生还会带着样品参加各种展会和企业的订货会。
“我们要学生把‘作品’做成‘产品’,就要通过这样的一个载体,锻炼学生具备企业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张来源告诉记者他们这样育人模式的目标。
让学生具备了企业所需的素质后,接下来更高的层次,是让学生具备行业市场的意识,完整实现“学校课堂、企业车间、行业市场”三方融通。
艺术设计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充分利用珠三角沿海皮具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优势,引入国际流行设计机构、国际专业展会项目,在学校开设国际展会产品开发等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市场品牌开发服务能力。
大二时曾获中国皮革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及主办方10多万元培训基金赴意大利深造的艺术设计学院学生陈显耀,还记得大三时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产品,去广交会参展的场景。“我们产品设计的创意性很好,但对产品向市场性的转化认识不足,以致实用度不高,最后买的顾客并不多,在前期的时候,也发现人脉和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刚毕业的他,凭借着3年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和锻炼出的眼光,开了一间工作室,专门设计面向刚走出工作的白领阶层的手工皮革制品,已经小有名气。
近年,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获得专利授权200多项,为企业开发了上百款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有几十款,改变了近20家皮具企业单纯靠模仿的产品研发模式,为珠三角皮具产业转型升级和设计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