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

民族大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同样也要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五个认同”的系列论述,就是着力从精神层面入手,力求从思想上和心灵深处增强各民族大团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增强“五个认同”意识,筑牢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一、“五个认同”

    民族大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同样也要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五个认同”的系列论述,就是着力从精神层面入手,力求从思想上和心灵深处增强各民族大团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增强“五个认同”意识,筑牢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

    一、“五个认同”的内涵科学而丰富

    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

    只有积极培育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真正做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切实变成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树立正确的政党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都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5.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二、千方百计增强“五个认同”意识,筑牢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

    1.加大民生发展力度,增强获得感

    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

    2.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向心力

    一是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二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三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思想共识

转载只为了宣传,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暂无资料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15712823770

邮箱: 182078118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