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访谈:多领域 多行业 多途径推动农民增收

黄志平:市农办副主任

吴幼平:政协委员,龙游县小南海法庭庭长

傅素兰:人大代表,衢江区灰坪乡天坑家庭农场农场主
多领域多行业多途径
推动农民增收
近年来,衢州市不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党委政府的核心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立足“六个面向”,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过去6年,衢州市农民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收入增幅达10%,居全省首位。
下面,我们将围绕“农民增收”这一话题,请三位嘉宾谈谈看法。
主持人:“十三五”期间,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衢州市将着力在哪些方面发力推进?
黄志平: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多条腿”走路,除了要在农民转移就业等方面想办法外,还要克服传统增收的路径依赖和定式思维,要鼓励农民开展多领域、多行业、多途径的创业创新创富活动,不断开辟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一是面向现代农业促增收,提升质量、树立品牌、提高附加值;二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大融合促增收,将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增收,尤其是重点做好“旅游+”“互联网+”两篇文章,努力打造稳增长、促转型的新引擎;四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要红利促增收,“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给农民创造财富。
同时,要切实转变扶贫开发战略,把工作重点转到帮扶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增强能力上来,着力攻克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生态经济的“造血”功能,由过去帮扶“输血”转变到低收入农户自身的“造血”。
主持人:近年来,衢州市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抓手、主平台,目前情况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深化?
黄志平:去年,衢州市狠抓乡村休闲旅游平台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累计培育农家乐经营户2138家,民宿床位2.39万张,接待游客2210.22万人,营业收入10.9亿元,游客接待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73%、34.58%。今年,衢州市将进一步发挥乡村休闲旅游增收带动作用,尽可能在美丽乡村风景线上集聚连片发展,实现风景与丰收的互赢。同时,加强生态资源、闲置农房及集体资产的排查摸底,统筹单独创办、资源折价入股联合创办等形式,推动农家乐、民宿大发展。同时,要积极引进上海蛙鸣、途家网等平台,在每县开展一个试点,探索农家乐保底打包营销模式,尤其要借鉴开化“三五人气集聚”做法,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营销,推动市内外干部职工疗休养定点衢州农家乐。
傅素兰:衢江区灰坪乡是一个山区乡镇,坐拥绿水青山。近几年,不少村民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尝到了生态所释放的“红利”。
当然,继续深化、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农业经营主体等是农民进一步实现增收的关键。相关部门、企业应充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并通过科技进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红色旅游、乡土文化和名特优农产品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家乐、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持人:生猪整规后,衢州市退养户的转产转业问题该如何破解?
吴幼平:“五水共治”、生猪整规后,衢州市积极关停、搬迁许多生猪养殖场,这让我们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水资源质量也显著提升。
不过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及时做好退养户转产转业的相关工作。首先应调查、掌握退养户的基本情况并补充完善培训计划,结合产业特色,分产业、分区域、分阶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转业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定生态、高效、循环种养模式技术指导方案。其次,要加大转产转业的服务引导,对转产从事高效生态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合作社、经纪人和养殖户转产从事各类生态效益农业,健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引领衢州全市农业转型、农户转产,提高农户收入。
同时,充分发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专业生产经营主体,以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结对带动转产农户发展生产,鼓励将转产农户纳为基地成员(社员)。建立转产帮扶专家库,农技员与转产农户结对,指导开展生产。积极帮忙牵线搭桥,为农户提供田地租赁、种子采购、培育技术等信息。鼓励土地流转,优化要素配置,从而推动农民创业致富,进而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