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之二十九:《家庭教育也要讲究和谐》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鲜花芬芳,莺歌燕舞,为天下辛苦勤劳的母亲献上了美丽的颂歌。
父母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母爱是世间最圣洁的感情。全世界的母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子女,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们倾其所有。子女的每一步成长,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浸透了母亲的汗水和心血。中国的母亲有“温柔贤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了家庭和孩子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高贵品德。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一些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爱包办,永远以别人为标杆,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中国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坦率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母爱确有不同理解,我们不认为文中所说的“中国妈妈”能代表所有中国的母亲。我们坚持认为中国母亲是最有爱心、最有责任感的好妈妈。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我国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格外受到呵护。不少母亲在为儿女无私奉献的同时,可能并不知道,过度的爱,对孩子成长成材并非有利。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中国式家庭教育有没有误区,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父母怎样爱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更好成长?
5月7日上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了三名专家,对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号脉问诊”。现将座谈会记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
赵忠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吴安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
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主持人:我们先讨论一下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忠心:
现在的家庭教育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首先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变化。过去,生育孩子是为了家族延续“香火”,培养教育孩子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楣”;现在,生育孩子则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培养教育孩子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比我们自己还要幸福。过去的教育模式比较封闭,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家里的私事,家长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经验培养孩子;现在的社会开放了,家长都是“立足家庭,面向社会”,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孩子,并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孩子。还有,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中国家庭里,父与子是人身依附的关系,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地位不平等,关系不民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合法权益,能够与子女平等对话。
“和谐”,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父母的适当期望会转化为子女的成就动机,如果过度了,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压力
主持人:我注意到,很多网友指出,“中国妈妈”在美国成为贬义词,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美两国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差异。那么,现在中国式家庭教育和国外相比有哪些特点?存在什么误区?
赵忠心:
我认为,中国式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和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模式等都表现出不和谐。我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重智轻德;第二,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第三,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常识;第四,重视特长,忽视全面发展;第五,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六,重视灌输,轻视自学;第七,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第八,重视营养,忽视锻炼。我们的家庭教育实际就是片面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或者称之为“一半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孩子智力发展或者是某些方面可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缺乏发展的后劲,因为是畸形发展。我认为,一个人有自我发展能力,素质就高;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素质就低。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缺位。孩子只有在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的家庭里生活才是最好的。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留言,“中国爸爸难道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吗?别用中国妈妈来当垫背的。”我也认为,老是指责“中国妈妈”不够公平,现实情况是“中国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缺位。
赵忠心:
我经常跟一些家长接触,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家庭里培养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都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当然,孩子越小,妈妈照顾得自然是越多。做妈妈的责任重大,也很辛苦,受到的抱怨还多。对做妈妈的来说,这是很冤枉的。爸爸不大参与孩子的教育,这里有多种原因。首先,中国传统的家庭成员的习惯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做爸爸的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事业,确实很忙,顾不上。但也有一些妈妈是“垄断”了孩子的教育,不许爸爸参与。因为在有些家庭里,妈妈不断给孩子在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上加压,而爸爸却在暗地里给孩子减负,只会带孩子玩。因此,有的妈妈不允许爸爸“搀和”孩子的教育。正常的家庭教育,父亲是不能缺席的,应当“父母搭档育子女”,共同参与。
实事求是地说,妈妈对孩子包办比较多,一般说要求也比较高,还好攀比。所谓“攀比”,就是专门跟比自己孩子强的比。当然,这和做妈妈的心态有关系,但也不能全怪妈妈,妈妈也是迫不得已。我想,这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因此,造成高考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不能老是抱怨家长,我们要共同努力,改变目前教育发展相对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现状。
家长要端正心态,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对孩子进行和谐的教育。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留言,“孩子教育问题的确是大事,我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他能懂事,不要太任性,但是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希望在座的专家开一些“药方”,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
赵忠心:
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家长的心态问题。我们看到,很多普通农民家庭培养出了优秀孩子,很多都考上硕士、博士。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很高深的学识,没有逼着孩子去学习,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但孩子却很有出息。这充分表明,家长的心态比学识更重要。
目前,一些家长的心态比较急功近利,就是只顾眼前,忽略孩子长远发展。具体表现:一个是着急,操之过急,从孩子一出生就搞“超前教育”;另一个是攀比,专门跟比自己好的孩子比附,越比家长越着急,越比孩子越泄气;再一个是要求过高,超越了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急于求成,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适当的压力是动力,过大的压力就成了阻力了。
赵忠心:
我给家长提三个建议。
第一,家庭教育要坚持以孩子为本,就是说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性别特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合法权益。家长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随心所欲。
第二,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促使孩子和谐发展。就是不能“单打一”,不要顾此失彼,不要搞片面性的“一半的教育”,以免使孩子畸形发展。
第三,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绪,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我想,要孩子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家长就必须要把眼光放长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这是永远不变的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