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校访谈|财大校长:追求精英教育,可去伦敦纽约实习(组图)

上海名校访谈|财大校长:追求精英教育,可去伦敦纽约实习(组图) (原标题:上海名校访谈|财大校长:追求精英教育,可去伦敦纽约实习(组图)) 樊丽明。 正在举行的2016年上海两会上,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关于大力推进上海市‘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


上海名校访谈|财大校长:追求精英教育,可去伦敦纽约实习(组图)



 (原标题:上海名校访谈|财大校长:追求精英教育,可去伦敦纽约实习(组图))
樊丽明。澎湃新闻记者
樊丽明。

正在举行的2016年上海两会上,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关于大力推进上海市‘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联合提案受到关注,而关于“双一流”的思考,她已经在上海财经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尝试。

2016年1月,上海财大在官网发布了《上海财经大学公开招聘院长(所长)公告》,宣布将公开招聘商学院院长、人文学院院长、数学学院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

“我们选人的范围不限于国内,更不限于校内。我们也并非只招海归,国内培养的‘土博士’也同样有机会。‘面向全球、公开选才’,谁有能力谁接棒,是我们的原则。”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如是说。

樊丽明曾先后在中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任教,2012年7月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2016年1月17日她获得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时,其颁奖词为“一位有爱、有温度的校长”。

在上海财经大学,为了让青年教师安居乐业,学校为他们准备了“周转房”,每位老师进校都能先领到一笔钱,作为启动研究经费。老师们和校长最常相遇的地方是食堂,“见校长很容易,吃午饭的时候就把问题解决了。”

2016年是上海财经大学建校99周年,樊丽明以“历史悠久、精英教育、财经特色、国际化战略、追求卓越”这几个关键词总结上海财经大学的近百年历史。“作为中国最早的财经院校,我们要做高端高质量的财经教育,力争起到引领作用。第一步,是让我们的核心学科(财经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经过长期的努力后,让学校跻身为世界一流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有着99年的历史
上海财经大学有着99年的历史

【对话樊丽明】

上海财大历史近百年,曾经历“三起两落”

澎湃新闻:您眼中的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樊丽明: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到2016年,我们有99年的历史,尽管和欧美的大学相比,我们的历史不算长,但是在中国,上财是第一所国立商科大学。而且在上海办学的历史也是比较长的,1917年南京建校,作为南高师的商科而创立,1921年就到上海来办学了。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尽管不是完全独立办学,但也是异地相对独立办学。当时租了一个楼,叫尚贤堂,在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那是我们第一个校舍。

澎湃新闻:上海财经大学99年的发展历程经历过哪些曲折?

樊丽明:99年里,我们应该说是三起两落吧,第一个“起”应该是上世纪20、30年代,学校到了上海后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办学和发展很快就进入了繁荣期。根据史料,当时我们的专业,银行科、会计科、贸易科、几门外语科等等在20年代就都有了,而且我们当时是全日制教育和夜校、非全日制教育并举,都十分火爆,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职人员对商科知识的需求很迫切,20、30年代我们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专业也在不断地增加,也有正规的校舍。

上世纪50年代是我们第二个辉煌期,50年代国家要搞经济建设,于是就非常重视经管学院,我们最受益的一件事情就是院系调整,当时整个华东地区的财经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几乎都合并到了我校,上财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财政经济类学院。但是到1958年之后,与国家经济政治大的形势相关,我们学校的办学又陷入了一个低谷,以我们学校为主体再结合其他学校单位形成了上海社科院,到60年代一度恢复,但到了70年代,我们学校再度停办。

1978年复校,一直到现在,这是第三个辉煌期。从1978年以来,不仅稳定办学,而且师资队伍蓬勃发展,学科学术日益繁荣,财经优势愈加凸显,国际化特色更加鲜明,全面开放格局业已形成。

注重精英教育,为学生打通国外学习实习通道

澎湃新闻:学校的精神是追求卓越,那在实践中是如何操作的呢?

樊丽明:我们追求精英教育,定位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比如,我们今年开办的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探索国际组织财经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本硕打通培养,采取“3+3”模式。我们把培养周期拉长,在大学第三年学完之后,面向全校选拔20多名学生,选拔出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出国一年,然后再回来修课程、写论文、国内实习等。

二是采用硕士“1+1”模式,让学生拿两个硕士学位,打通国内和国外学习实习的通道,这些学生去的都是国际金融中心或者国际组织聚集地。

澎湃新闻:参与“1+1”签约的同学可以到哪些学校和单位去学习和实习?

樊丽明:合作学校包括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伦敦、新加坡、纽约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前5位的城市,我们就让学生在这些地方学,一是学习便利,二是实习方便。此外我们签约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是美洲银行的所在地,既给学生们双学位,又兼顾学习和实习。

我们对学生国际实习采取“多基地、小批量”做法,现在联系了一批国际组织,分为几类:一类以联合国(人居署、贸发组织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第二类就是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投行、金砖银行等组织;第三类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因为他们在全球有分支机构,也需要有中西融合的专门人才。

目前这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已有一半都已签约落实,我们还将继续拓展实习领域,并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国家留基委也给予这个项目大力支持,支付学生的往返机票、生活费和学费等。

公开实行海内外招聘,青年教师入住“周转房”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大学招募老师时都很强调海外留学背景,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樊丽明:我们都是公开实行海内外招聘的。国际化人才我们有两个公开招聘,第一个是招聘院长,这个已经形成制度。学校释放的信号就是我们选人的范围,不限于国内,更不限于校内。我觉得这是一个理念问题,就是你面向什么领域选才。有了这个理念以后,至少是扩大了我们选才的余地。我们始终是说公开选,我觉得给大家信号特别重要,也表明了我们的理念。

第二个是招聘海外学术人才。我们是有国际学术平台的,比如美国经济学年会、美国金融学年会、美国运筹学年会、美国管理学年会,我们每年都会在那里招聘。国内我们也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在我们这里,真的是五湖四海。我跟年轻人每天中午食堂里面聊一聊,我也觉得很愉快。

澎湃新闻:学校有那么多外来教师,怎么解决教师的生活和住房问题?

樊丽明:2013年,我们开始实施“周转房”项目。我们有一个服务师生实事项目,办实事,今年第四年了。开始的时候是服务师生十项实事项目,后来我们就有多少是多少,有八项就八项,有十二项就十二项。实事项目启动是因为有一年我们参加了教代会、学代会之后,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而且应该形成一种发现需求、回应需求的机制。

要在学校营造宽容失败、百折不挠的创业文化氛围
樊丽明出席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
樊丽明出席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

澎湃新闻: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非常热门,但也有人认为存在泡沫,您怎么看待?

樊丽明:我认为,对于2015年兴起的创新创业教育热门的现象就是在补短板,现在中国需要,而我们以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所缺失。

我觉得创新教育的概念大于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对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等的启蒙和引领,反过来创业教育里面肯定要渗透创新的理念,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是一个大圆、一个小圆,是个包含关系。

但换个角度,他们也不仅仅是包含关系,两者应该有交叉,创业教育这个小圆嵌在里面,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内容,这就是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项目创设、资金支持、市场推广的创业技能等等。

我们面向全校开设纳入通识教育7个板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家普遍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有的学生可能不会去创业,但是让他懂点常识也好,他至少理解别人,理解才能支持,这是“面上覆盖”。

“点上突破”就是把“匡时班”搞起来,校内外双导师指导,发现需求、组建团队、形成项目、注册公司,着力培养真正想创业、迷创业的学生。

澎湃新闻:对于现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您有什么看法?

樊丽明:我们的创业学院是很有特色的,我们的特色就是“服务+”项目。我们学校的财务、金融、信息、贸易、管理等优势学科的长项就是“服务”,“服务+”可以与其他产业任意组合。创业有可能仅5%的项目成功,也可能30%成功,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宽容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创业文化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15712823770

邮箱: 182078118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