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政策,为何总让人“想多了”

严肃政策,为何总让人“想多了”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引发广大党员和群众&ldq

 
严肃政策,为何总让人“想多了”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引发广大党员和群众“空前”关注。特别是对《条例》中的一些新规定,一些网友和媒体对其进行了“标题党”式解释,很让人怕怕。但真相是怎样呢?我们不得不告诉大家:你们想多了。

  (11月21日《都市晨报》)

  是不是想多了,新华社播发的这则新闻,用一个个详细的解释,让很多“想多了”的人知道自己真的是“想多了”。比如《党纪处分条例》第126条规定:党员在生活中陷入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给予纪律处分。依据这个规定和表述,很多人就认为“党员干部戴名表”将会受到党纪处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新华社的报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所谓“不良影响”,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群众反映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当地豪车遍地可见,党员开个奔驰宝马估计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当劳力士成为“街表”时,您戴一块欧米茄估计也不会有人盯着。新华社的这种解读无疑是十分形象的,也让公众更容易理解新的规定,更证明了大家确实“想多了”。

  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思考一下:为何如此严肃的政策法规,会让很多人都“想多了”?如果说,“想多了”的只是个别人,那完全可以说他们属于“理解能力差”。可是,当平头百姓和专家学者都“想多了”的时候,当党员干部和工厂工人都“想多了”的时候,难道所有人的理解能力都出了问题?

  汉字是很复杂的,汉字的意思也是复杂的。制度的勾画者是认认真真的,制定的详细条文也是符合当前需要的,是与社会真实问题相对应的。可以说,无论是设计政策法规的人,还是政策法规的本意都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在行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周全,以至于诉容易造成误会,容易让人“想多了”。

  这种“想多了”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还是地方层面的法规,尤其是在发布之初,会出现很多“想多了”的尴尬。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有的时候会说:究竟该如何理解?有的群众则需要反复向有关部门咨询,而有的时候就连接受咨询的工作人员也含糊其辞。不是他们都“理解能力低下”,而是行文表诉还不够严谨。

  这需要引起政策规定执笔者的注意,在行文表述的时候,不仅要自己能看得懂,还要让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对于确实表述有困难的,是不是可以有注释?笔者还有一个想法,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不是也可以尽量多使用便于理解的“群众语言”,少些难以理解的“专业俗语”? 这样就可以消解“想多了”的误会。

  严肃政策为何总是容易让人“想多了”?应该走出容易让人“想多了”的困局。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15712823770

邮箱: 182078118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