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跨洋遇险,上海拖轮千里驰援
这是一个美国大航母与中国小拖轮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航空母舰,计划建造32艘,最终建成24艘。其中“本宁顿”号是该级航母的12号舰,代号CV-20,全长266米,水线长250米,宽45米,吃水10.41米,满载排水量36380吨,航速33节,可载机90架。1945年2月8日,该舰加入海军第58特遣舰队第1特混大队,参加对日本冲绳和本土的进攻,并于4月7日参与了击沉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战斗。
“本宁顿”号上的舰载机将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送入了大海。
1947年6月4日,美国海军开始了代号SCB-27A的航母改造方案,对“本宁顿”号等9艘埃塞克斯级航母进行适应性改造,将飞行甲板延长13米,加宽2.4米,为喷气式舰载机起降创造条件。改造后的“本宁顿”号被划归为攻击航母,代号CVA-20。1954年5月26日,“本宁顿”号飞行弹射器液压油发生爆炸并引起连环爆炸,造成103名舰员死亡,201人受伤。这一灾难事故促使美国海军作出重大决定,将液压弹射器一律改成蒸汽弹射器。1954年6月12日“本宁顿”号重回纽约海军造船厂进行现代化改装,安装了斜角飞行甲板和封闭式防风舰首,后划归反潜支援航母,代号CVS-20。
(一架飞机在“本宁顿”号的斜角飞行甲板降落。此时“本宁顿”号安装了实验性的助降瞄准镜,设于甲板的左方,而右方则照旧有军官发放降落信号。)
1966年5月18日,XC-142A三军通用型V/STOL运输机在“本宁顿”号上进行了首次短距起飞和降落。此外,“本宁顿”号还曾参与美国航天计划,1967年9月9日执行“阿波罗”4号无人飞船返回舱的回收任务。
1966年,XC-124A垂直起降运输机验证机在“本宁堡”号上起降试验。
1967年11月9日,“本宁顿”号正在回收阿波罗4号的太空舱,这是土星5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升空。
1970年1月15日,“本宁顿”号正式退役并封存,近20年后的1989年9月20日,这艘在美国海军发展历史上功勋卓著,但又多灾多难的航母最终从美国海军舰艇名录中正式除名。1994年1月12日,“本宁顿”号被出售,当年9月~12月在安吉利斯港拆除舰岛,而舰体将远渡重洋,运至著名的印度阿郎拆船厂进行拆卸。
1990年封存状态的“本宁顿”号,此时该舰已经被美国海军除役,等待销售和拆解。
(1994年12月7日,“本宁顿”号的舰岛完全消失,飞行甲板下的升降机库洞口也封闭起来,一切准备工作进行了三个月,准备最后穿越太平洋的航行。)
此时,这艘航空母舰已经失去了航行能力,只能靠拖轮拖航。负责这次拖航业务的是著名的荷兰施密特拖轮公司,该公司在拖船行业中处于世界领头地位。1994年12月,施密特拖轮公司调派了属下的19845千瓦(27000匹马力)远洋拖轮“新加坡”号,该轮是当时世界第五大远洋拖轮,轻轻松松地就把没有舰岛的“本宁顿”号舰体拖离安吉利斯港。
“本宁顿”号被荷兰施密特拖轮公司27000马力拖轮“新加坡”号拖离美国本土,向夏威夷方向前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或许是一生坎坷波折的“本宁顿”号倒霉运气再现,在拖航到夏威夷附近海域时,“新加坡”号拖轮突然接到公司传来的新命令,要求立即将“本宁顿”号航母转交给附近洋面的一艘美国拖轮和一艘加拿大拖轮,转向救援一艘在海上着火的大型集装箱轮船。美国和加拿大的这两艘远洋拖轮均是4410千瓦(6000匹马力)级的,与拖航“墨尔本”号的“德平”轮类似,但面对尺寸和排水量远超“墨尔本”号的中型航母“本宁顿”号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两轮拖带“本宁顿”号后航行了一段后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及时向施密特拖轮公司告急。
(荷兰施密特拖轮公司的“新加坡”号大型远洋拖轮在拖航过程中接到海难救援请求,只能放弃航母转而救助遇难船舶。接拖的小型拖轮难以稳定航母,只有求助最近拥有大型远洋拖轮的中国上海救捞局。)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由于远洋拖轮很大程度上还承担着全球海洋范围内的海上人命财产救援职责,在海难救援中往往存在互相协作和互帮互助的行为。因此,焦头烂额的施密特拖轮公司第一时间想起了有过远洋拖带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母经验的上海救捞局。经过紧急联系和一个通宵的报价谈判,施密特拖轮公司与上海救捞局终于达成协议,由上海救捞局就近派遣大型远洋拖轮接力拖航“本宁顿”号。
上海救捞局曾经将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拖回中国,具有丰富的船舶拖带经验。
为了能够拖带这艘3.5万吨级的中型航母,上海救捞局派出了新型远洋救助拖轮“德意”号执行此次任务。“德意”轮是交通部向日本旭阳造船株式会社订购的7820千瓦(10640匹马力)大型远洋救助拖轮,1990年7月下旬才交船,当年可以算是非常新的一条拖轮。该轮船长95米,型宽15.20米,型深7.50米,采用2台3910千瓦(5320匹马力)主机。 “德意”轮经过24小时紧急准备后,出发至日本,经拖航检验后全速驶向夏威夷。
(“德意”轮是交通部向日本旭阳造船株式会社订购的新型大型远洋救助拖轮)
1995年1月8日清晨,“德意”轮抵达北太平洋夏威夷岛正西方100多海里的预定洋面,这使已经难以为继的美国、加拿大两艘拖轮松了一口气。“德意”轮徐徐驶近“本宁顿”号,由于轻载的原因,“本宁顿”号航母飞行甲板和船身干舷高出海面近30米,使得整艘战舰犹如小岛一样横亘在洋面上。此时浪高涌大,美国拖轮船长通过高频传来要求“德意”轮与其保持10米距离,以进行接拖作业。中国船长站在拖轮驾驶台上,紧紧盯着双方拖轮的动态,沉着使用车、舵及艏部侧推装置,将两轮距离稳稳地保持在10米左右。后部工作甲板上的大副、水手长带领工作人员迅速接过美国拖轮抛来的引缆,接上绞车,绞上龙须链,带上主拖缆,几乎一气呵成。到早上6时25分许,“德意”轮已经完成了拖航移交工作,一声长笛“呜”……,开始了将“本宁顿”号航母拖往印度阿郎港的航程。
(从“德意”轮尾部工作甲板上看“本宁顿”号航母,犹如一座小山)
2月4日凌晨3时许,“德意”轮拖着“本宁顿”号抵达新加坡霍斯伯格灯塔附近,由于风大雨大,视线欠佳,施密特公司派来的助拖拖轮与过往船只发生了碰撞。“德意”轮当机立断直接拖带航母进入海峡航道,驶往新加坡西锚地补给。经过10多个小时缓慢航行,谨慎避让航道上川流不息的船只,终于安全抵达宽阔的锚地,并将“本宁顿”号交给了急匆匆赶来的后备拖轮,自己则回转身赶往东锚地加油。
(巨大的航母舰体在新加坡海峡中拖航险象环生)
2月18日晨,“德意”轮经过42天的长途拖航,终于将“本宁顿”号航空母舰拖抵印度西海岸的坎贝湾口。阿郎是印度最大的拆船基地,面前的浅滩上横卧着几十条上至几十万吨,下至几千吨的废钢船。施密特轮船公司发电要求“德意”轮滞航10天后才能进港交船,在这10天中中国船员不仅克服了蔬菜、食品以及饮用淡水短缺等困难,每天都要应对近岸涨落潮差和5节的水流速度, 全力控制滞航的航母舰体。3月1日凌晨1时30分许,印度引水员登上“德意”轮接替驾驶。这名印度引水员没有意识到航母和货轮的惯性冲量差异,当他将航母拉到与设定陆标连成一线时,操纵船舶向右转向朝岸冲滩,可是由于“本宁顿”号巨大的惯性和严重偏荡而转不过头来。此时,“德意”轮已达到解缆点,却发现处在左舷是航母,右舷是一艘印度拖轮,船艏1海里是拆船厂浅滩。引水员见势不妙,迅速冲向右舷向印度拖轮大喊解缆。船长也迅速接过操控权,下达“全速前进”和“左满舵”两个口令,“德意”轮则从航母头部冲过,冲滩的航母舰体擦着“德意”轮的艉部而过,终于化险为夷。租船方施密特拖轮公司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表扬暨感谢电。
此次航行前后历时2个月,航程8482海里,为我国拖轮队伍再次积累了丰富的大型航母拖带经验,也为今后拖带其他大型航母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