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穴甚多,就像之前所提及的,这些经穴就像人体上的按钮,调整相应的按钮就可以治疗相应的疾病,然腧穴有深浅,疾病有轻重,穴位按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不能替代更不能代表针刺的疗效。
(一)膻中
膻中穴为任脉腧穴,与气海穴共主人体一身之气,故而可用于人体所有与“气”失调相关的病症中。膻中穴很好找,两乳头连线中点就是。大家日常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不顺心的事而生气,中医认为“怒伤肝”,生气不仅伤肝,还会影响身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出现诸如头痛、胸闷胸痛、胃痛、肚子痛、心悸心慌等诸多不适。这时不妨按摩膻中穴。膻中穴有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功效。按摩膻中主要用于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呃逆等心肺疾病,此外尚可用于治疗产妇缺乳、乳腺炎等。
操作方法:用中指端垂直按揉,每次揉 50~100下,每天早晚各按揉 1次,力度不用太大,以感受到酸、胀、痛即可。
(二)足三里
在人体的 360多个经穴中,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穴,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保健穴”和“长寿穴”。此穴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三寸(大概手掌平放时四指合并的长度)的位置。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的功效。经常按压足三里穴能调节胃液分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故古人有“常按三里穴,胜吃老母鸡”的说法。按摩足三里穴主要治疗的疾病有:胃痛、呕吐、呃逆、泛酸、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等,此外对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15分钟即可。
(三)四关穴(合谷穴、太冲穴)
四关穴即合谷穴、太冲穴的总称。合谷穴位于第 1、2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太冲穴位于足背第 1、2跖骨之间。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
合谷穴是人体的一个止痛要穴,对于牙齿疼痛、牙龈疼痛、三叉神经痛、腹痛、痛经等均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另外,中医上讲“面口合谷收”,因此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青春痘、眼睛疲劳等都可以选合谷穴。
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肝是主管疏泄功能的,也就是主管人体气机的通行,是主气的。太冲穴可调理气血,治头晕目眩、中风、疝气等。
合谷和太冲同时按揉,中医上叫“开四关”,由于合谷、太冲分别属于阳明大肠腑经和厥阴肝经,两者一阴一阳,一腑一脏,相辅相成,善于通调人体全身气血,对于高血压患者及易生闷气、发脾气的人群有较好的通调作用。
操作方法:指关横纹对准虎口,下按,拇指落下处就是合谷穴,用指关往下点揉的方式每次按揉50~100下,每日2次,太冲按揉方式与合谷相同。
注意:本组穴位刺激下会引起子宫收缩,孕妇慎用!
(四)三阴交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 3寸(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相交汇的部位,故名三阴交。此穴对于妇科疾病甚有疗效,但凡经期不顺、白带异常、月经过多或过少、经前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治疗;又因此穴乃三条阴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养血健脾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三阴交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三阴交也是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9~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
(五)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 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为肾经首穴。中医古语说:“若要身体安,涌泉常温暖。”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推搓涌泉穴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余种疾病。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7~9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双足底涌泉穴各15分钟。可同时配合搓揉足趾,以双足发热为佳。
以上六个穴位,除了具有文中所述的主治作用,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抗衰老,故而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亦可坚持按摩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其他如肾俞、命门、内关、外关、劳宫、上巨虚、下巨虚、地机、十七椎、阳陵泉等很多经穴都可以进行经穴按摩来治疗相应疾病。
好 ·书 ·推 ·荐
实用中医养生要诀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来阐述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在所有养生内容里突出了体质养生,把传统医学与体质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医养生更有特色。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
漫话中医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