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济与保障
710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绝对贫困 截至“十三五”末,经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10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绝对贫困。107.5万残疾人得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000多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城乡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政策保障范围 将父母双方均为重度残疾人的8万名儿童、一方重残另一方死亡或失踪的4.8万名儿童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
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 制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建立了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平台,建立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约1200万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约1480万重度残疾人。
残疾人康复条件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国家制定了残疾儿童康复专项救助制度,96.7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持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使近22.3万人次孤儿得到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 2020年以来,开展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等残疾人15.6万人。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80%。
住房与无障碍建设
应保尽保!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对象范围,优先实施公租房保障。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47万残疾人家庭正在享受公租房保障。
让贫困地区困难残疾人家庭拥有安全住房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作为重点保障对象,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范畴,指导各地对于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比较弱的残疾人家庭改造,采取争取社会各界捐赠建筑材料、帮助组织施工力量等措施,予以兜底支持。 脱贫攻坚期间,全国42.9万户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改造了房屋,住进了安全住房。
65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十三五”期间,共命名146个无障碍建设城市(县、镇、村)。 城乡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65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全国累计建成残疾人服务设施8000多处。 加快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打造推广数字化助残服务。
就业与技能培训
2020年残疾人的就业规模达到862万人 “十三五”时期,新增城乡就业残疾人180.8万人。 2020年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8万人,残疾人的就业规模达到862万人。
帮助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 2020年,面向残疾人开展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40余万人次。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残疾人展能节等活动。 开展残疾人就业“三年促进专项行动”。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将定期举办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确保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维护残疾人权益!加强对残疾人用人单位的工作指导 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提供合适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以及合理便利。 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等专项行动。 对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的残疾人及相关单位均给予补贴支持。 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和法律救助网络系统。近百万余人次残疾人接受法律咨询服务,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超过23万件。
特殊教育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 “十三五”期间,特殊教育在校生由2015年的44万人增加到2020年88万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5.8万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就读,每年1万名残疾人进入大学读书。 2020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由2015年的23.9万名增加到2020年的43.9万名,增长83.6%。50%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
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到6000元,普通学校小学为650元、初中为850元,特教的专项补助经费提高到4.1亿元,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实现了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 招收特教专业的高校增加至80所,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由2015年的5.03万名增加到2020年的6.62万名,增长31.6%。
未来将不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对特殊教育的倾斜 在学段上,继续夯实巩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同时加快向学前和高中以上阶段两头延伸,不断提高普及水平。在类别上,在继续办好视力听力智力等残疾儿童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关爱。 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的深度融合,推进医教、康教、科教融合,不断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同时推动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体系。 逐步提高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额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同时,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培训力度。